南极怎么会有火星陨石?

发布时间:2008-04-25 浏览:12742 次

南极怎么会有火星陨石?

最近,美国航空航天局宣布,美国科学家通过分析1·3万年前掉入南极冰盖中来自火星、未受污染的陨石,发现了一些非常细小的古老的单细胞生命,推断火星可能存在着生命,并于1996年派遣两艘飞船前往火星,计划在2003年取回火星上的岩石样。这块存有火星生命证据的像垒球大小的陨石,是采自南极洲阿兰山,称为84001号的陨石样品。大约在1 5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或彗星撞击火星外壳,所产生的陨石沿着绕太阳转的轨道运行,直到1.3万年前,它落到南极洲的阿兰山,在那里一直隐藏到1984年才被发现。据大英博物馆记载,除南极洲外,至今世界上发现的陨石只有2 500枚,而至今在南极发现的陨石就达15 000枚。为什么南极洲能有这么大量陨石被集中发现呢?这是由于南极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冰雪地貌。掉进南极洲冰中的陨石,随冰雪的流动被一同推向大海的方向,其中多数陨石掉进海中。有些陨石,流动中碰到冰盖下的隐蔽山脉便逆坡流动,冰被阻挡后不断消耗,而陨石便富集裸露于表面。所以,南极陨石的特点是数量大,类型多,储存年代久,弱氧化,少污染。南极大陆被称为陨石的宝库,它是研究宇宙物质及其形成、宇宙和地球相互作用的极其重要样本。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古生物研究所所长罗扎诺夫在2月4日宣布,俄罗斯古生物所和美国宇航局的专家对陨石碎片进行了共同研究,并从中找到了一种极简单的微生物。这种微生物与现在地球上的细胞形态相似,只能生长在有水的地方,但其年龄比地球遥老得多。他们远比地球出现之前就存在于宇宙中的生命。

总之,南极确实隐藏着大量的信息,它可帮助揭开地球以及宇宙的过去和未来。是地球留给人类的不可多得和不可再生的天然实验室。因此,保护南极,探索南极,让它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是我们生存在地球上每一个人的应尽义务。

我国至今发现了多少块南极陨石?

中国第15次、16次、18次南极考察队于1999年、2000年和2002年三次组织格罗夫山地区综合考察,在位于南极冰盖深处的格罗夫山地区,总共发现了4482块珍贵的“天外来客”――南极陨石,不仅填补了我国在此项研究领域的空白,而且使得中国的陨石库在世界排名第三!我国南极考察队发现的这些陨石有铁镍陨石和球粒陨石,已经带回国内分析研究。考察队发现在格罗夫山地区是南极的又一个陨石的富集区。

南极蜂巢岩是如何形成的?

蜂巢岩不是南极所特有的,但在南极却大量分布着。在南极短暂的夏季,在为数不多的沿岸露岩区域或内陆山脉地区行走时,能看到表面有像蜂窝状无数小洞的形态干奇百怪的岩石,人们统称它们为蜂巢岩。为什么在南极经常能看见蜂巢岩呢?原来,在南极的岩石出露地区,常年的狂风不断吹蚀露出地面的岩石表面,由于风中含有细小的沙粒,不断在岩石表面撞击,岩石中不那么结实的部分被撞击和侵蚀,渐渐凹陷,当凹陷到出现一个小坑时,就会有沙粒甚至是小石头留在其中,狂风一吹,沙粒和石子会在其中旋转,研磨原来的小坑,使小坑不断加大加深,进而形成了无数块干疮百孔的蜂巢岩。不过南极的岩石石不会全都成为蜂巢岩,蜂巢岩总是在某个特定地层生成。这取决于南极岩石造岩矿物的大小和种类,像花岗岩和伟晶岩是造岩矿物结晶大的岩石,容易生成蜂巢岩。反之,结晶粒细微致密的玄武岩那样的岩石都难以形成蜂巢岩,而蜂巢最发达的岩石是中粒的片麻岩。

仔细观察蜂巢岩,看到岩石孔洞的方向是有规律性的。孔洞的方向与岩石露出的地区的风向相对应。有的科学家研究了南极蜂巢岩的风化速度,在岩石比较平坦的部分一年间约有1毫米左右。

南极臭氧洞是怎么回事?

大气中的臭氧是阳光中的紫外线作用于氧分子,氧分子分解成氧原子,氧原子和氧分子结合形成臭氧。臭氧大部分存在于平流层10~50千米高度,其最大密度在20千米高度左右。臭氧的总含量还不到地球大气分子数的100万分之一,如果把大气中的臭氧集中在海平面的高度,它只有大约3毫米的厚度。太阳光中含有一种叫紫外线,公认为皮癌和白内障的元凶。由于臭氧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因此保护地球上生物免受灭顶之灾。

英国南极考察科学家于1985年报道发现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每年的8月下旬至9月下旬,在20千米高度的南极大陆上空,臭氧总量开始减少, 10月初出现最大空洞,面积达2 000多万平方千米,覆盖整个南极大陆及南美的南端,11月份臭氧才重新增加,空洞消失。其实,所谓臭氧空洞,并不是说整个臭氧层消失了,只不过是大气中的臭氧含量减小到一定程度而已。

南极臭氧洞是怎么形成的?

研究表明,人类的活动,特别是大量使用作为制冷剂和雾化剂的氟利昂,是产生南极臭氧洞的重要原因。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泄漏到大气中的氟利昂在高层大气中经紫外线分解成氯原子,氯原子使臭氧产生了分解。在南极上空20千米的高度,因温度非常低,易生成冰晶云,这种云加剧了氯的催化作用,使大量的臭氧被分解。南极封闭的大气环流系统使得被分解的臭氧得不到补充。所以,大气中的化学反应和大气运动相辅相成,紧密相关,在南极上空形成臭氧空洞。

地球大气中的臭氧层出现空洞会有害于地球上的生灵,这一问题已引起人们的普遍担忧和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现在,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减少乃至制止氟利昂的生产,许多国家的政府和国际环保组织也要求有关生产空调和冰箱的厂家减少和停止使用氟利昂作为制冷剂,转而推广使用绿色环保无氟产品,同时号召人们购买无氟产品。其实,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为保护地球家园作出贡献呢。

南极臭氧洞有什么危害?

臭氧洞到底有什么危害呢?简单说来,臭氧洞的危害是,透过臭氧洞的强烈紫外线对人和生物有杀伤作用。在医院和实验室里,人们常用紫外线光消毒,杀死细菌和病毒,就是这个道理。在阳光下曝晒,人的皮肤会变黑,也是这个道理。不过,在通常情况下,来自阳光的紫外线是比较弱的,不足以对人起伤害作用。在自然界里,太阳光的紫外线不容易直接到达地面,这是因为在地球的大气圈中有一成一层臭氧层,有效地阻止了太阳光的紫外线到达地球。一旦臭氧量减少,大气圈中的臭氧层变稀薄,甚至出现空洞,障碍消除了,紫外线就会畅通无阻地穿过大气层,射到地球上。但是,射到地球上的紫外线,不是所有的都对生物有杀伤作用。紫外线按波长可分为三个部分,波长较短的那两部分,对生物的杀伤力最强,严重时会导致人类的皮肤癌。强烈的紫外线对地面生物的危害,还表现在破坏生物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如染色体、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等,严重时会导致生物的遗传病和产生突变体。

研究发现,南极洲上空的臭氧洞对海洋生物也有很大影响。强烈的紫外线可以穿透海洋10~30米,使海洋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降低了34,抑制了浮游动物的生长,从而对南大洋的生态系产生不利影响。

南极洲有没有抗紫外线的生物?

研究发现,生物受到紫外线损伤后,有一定的修复能力。美国科学家发现,温带地区的生物具有修复损伤的机制,似乎是在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上进行修复。修复的主要方式有三种:一是光复活。生物在较长波段的紫外线中,能通过酶把损伤转化为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二是切除修复。这是在黑暗中发生的一个过程,酶能将损伤的部分切除,只留下某种伤痕,这一点象人和动物动过手术一样。三是复制修复。脱氧核糖核酸在进行复制时,把受损的细胞沟通了,使它修复起来。南极洲的生物也利用温带生物类似的方式,修复被损伤的细胞。他们对海洋细菌、硅藻、磷虾、大型海藻、帽贝、海参和海里等进行了研究,评价了这些生物对紫外线损伤的修复能力。生长在南极的陆地植物地衣,也有抗紫外线辐射的能力。生活在南大洋海冰中的‘大类海洋浮游植物,人们称之为“冰藻”,它对强烈的紫外线有“屏蔽”作用,使紫外线不能透过冰藻层。这样、既保护了冰下的生物,又使自己免于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