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Chinese Antarctic Center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是由原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和原国家测绘局联合发文批准,于1991年成立的极地测绘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机构。

       从首次中国南极考察开始,中心参与了我国历次南极科学考察活动。在国家极地主管部门长期的指导与支持下,先后选派近200人次参加了中国39次南极科学考察和17次北极科学考察,是国内参加极地考察最早、次数最多、派出科考队员最多的高校科研机构。

       中心以武汉大学的现代大地测量学、遥感学和地理信息科学为依托,逐步形成了极地测绘遥感信息学这一具有特色的交叉学科,在学术团队建设、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心建立了东西南极测绘基准,测绘出覆盖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地图,构建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信息化极地测绘技术体系,取得的一系列成果为中国极地科学考察和科学研究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得到了国内外极地科考领域的广泛认可。在历次科考活动中,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参与了每一个中国南极考察站的创建工作,并创造了多项第一

  • 绘制我国第一张南极地形图
  • 命名第一个中国南极地名
  • 出版中国第一部南北极地图集
  • 建设中国第一个极地考察管理信息系统
  • 建立中国境外第一个GNSS监测站
  • more

       2010年成为直属学校管理的实体性科研机构以来,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进一步巩固极地测绘专业特色和传统优势基础上,积极跨学科整合资源、开拓创新,不断提高极地地理信息的应用和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测绘与遥感信息在极地科学考察和研究中的基础性、前瞻性和保障作用,取得了丰硕成果。

       现任中心主任张小红教授,中心副主任庞小平教授、艾松涛教授、周春霞教授。

       中心目前的主要研究领域:极地大地测量、极地遥感应用、极地制图与地理信息、极地固体地球物理、极地战略等。

       中心拥有一支精炼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研究人员46人,其中固定研究人员20人(包含教授8人,副教授5人,特聘副研究员5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人),两院院士1人(兼聘)。共培养博、硕士研究生200余人,目前在读70余人。

       中心参与和完成了国家和部委的多项重大科技项目,包括国家863计划、97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发计划、极地重大专项、极地基础测绘等,取得了多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地球科学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近年来,先后获得各类教学与科技创新人才奖6项。

       中心是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地理信息常设委员会的联合主席单位,北极大学联盟成员,北极新奥尔松冰川旗舰科学委员会联合主席单位。中心与挪威极地研究所、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南极中心、法国弗朗什孔泰大学、韩国极地研究所、德国极地研究所、丹麦空间技术中心、泰国朱拉隆功大学、英国南极局、美国极地空间数据中心等国际极地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与交流。

       中心拥有极地环境监测与公共治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极地测绘遥感与全球环境变化实验室(武汉大学和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共建)、中国极地考察支撑条件建设单位、国家极地科学数据中心空间数据服务部(武汉大学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共建)等创新平台。湖北省南北极科学考察学会也挂靠中心。

       中心为支撑和服务国家极地科学考察、维护国家极地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提升我国在国际极地事务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做出了重要贡献。2006年8月,中心荣获由国家海洋局和国家科技部联合授予的“全国海洋科技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5年,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授予武汉大学极地科考团队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2017年1月,中心荣获由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家海洋局联合授予的“中国极地考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24年4月,武汉大学南北极科学考察团队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称号。

        作为极地科学考察的一员,中心愿为极地测绘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欢迎更多对极地科研有兴趣者加入我们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