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险救援:雪地车突陷冰缝 考察队大战冰原 (图)

发布时间:2012-12-19 浏览:8745 次

■  中国海洋报特派南极记者  高 悦

雪地车陷入冰裂隙

    昆仑站队向内陆进发的0公里~200公里属于海拔急剧上升的高危路段,雪地车拖曳过多、过重的雪橇非常困难,因此昆仑站队在奔赴南极冰盖最高点——海拔4093米的冰穹A地区之前,必须要把油料、食品等部分物资先运送上去,这也是历次南极内陆考察的惯例。

    12月11日中午,昆仑站考察队派出两辆卡特雪地车,向内陆50公里处运送部分油料,为16日昆仑站队出发奔赴中国南极昆仑站做准备。

    下午,昆仑站队队员王俊铭、杨元德驾驶着1号卡特雪地车和王焘、沈守明驾驶的2号卡特雪地车在完成的任务后,一前一后沿着内陆队既定考察路线返回。但没想到却在回程途中遇到了冰裂隙。发现行驶前方有冰裂隙后,王俊铭一边通过对讲机通知2号车“小心,前面有裂隙”,一边猛打方向盘,试图躲过冰裂隙,但刚掉过头来正准备与王焘他们商量怎样避开冰裂隙,王俊铭和杨元德所在的1号车突然发生侧滑,右侧轮胎陷入了冰裂隙中,不能自拔……

    这也是中国南极考察历史上首次发生雪地车被陷冰裂隙的情况。

 发生险情后,4名队员一边向内陆出发基地报告情况,一边迅速撤离被陷入冰裂隙的卡特雪地车。可还没走几步,杨元德就突然感觉到脚下一空,身体顷刻间陷入狭小的冰裂隙当中。幸好他眼疾手快,张开双臂撑在了冰面,几番挣扎之后,努力将肩部和头部探出冰面。走在杨元德身后的沈守明见状,不顾冰裂隙的危险,立刻跑上前去将他拉了上来。

    “当时脑袋一片空白。”回想起当初的情况,杨元德还心有余悸。“幽蓝色的冰裂隙深不见底,当时要是掉下去了可就完了。”

    冰裂隙就是通常说的冰缝,是冰川在运动过程中由于冰层受应力作用而形成的裂隙。南极冰盖下的冰裂隙深不可测,就像“地狱之门”如果掉下去了,救援十分困难。

    得知发生了险情,本次考察队领队、临时党委书记曲探宙紧急进行部署,副领队李院生和副领队、昆仑站站长孙波赶赴现场指挥。此时,每一个昆仑站队的队员都放下了手中的事情。

    在最短的时间内,一支由昆仑站队队员组成的救援队迅速集结。救援人员携带安全绳、十字镐、铁锹、软梯等救援装备搭乘考察队直升机抵达事发地点,顶风冒雪展开了一场冰原大救援。


队员们向冰裂隙中填充雪和冰块

“这附近都是冰裂隙”

    从直升机上向救援现场望去,可以清晰地看到一辆卡特雪地车已经陷入冰裂隙当中,而距离它百米之遥的另一辆卡特雪地车还处于正常行驶中。在救援现场的外围,昆仑站队党支部书记、首席机械师崔鹏惠已经带领着部分昆仑站队队员驾驶着2辆PB3000型雪地车抵达。正当救援人员打开直升机舱门,准备奔向被困冰裂隙的卡特雪地车时,崔鹏惠向救援人员猛打手势,大声喊道:“千万要注意,这附近都是冰裂隙!一定要将安全绳系牢,大家连在一起,方便相互照应。”

    听到提醒,现场所有人全部系牢安全绳,两个人之间间隔一定活动距离,每个人都手持铁锹和竹竿,一边在过膝的积雪中艰难地向卡特雪地车靠近,一边用手里的工具探明冰的厚度、查看是否还有冰裂隙。

    “我这里发现了一个冰裂隙!”“我这里也发现了一个!”果不其然,就在向被困卡特雪地车行进的过程中,救援人员新发现了许多大小不一、深浅不明的冰裂隙。这些冰裂隙被皑皑白雪覆盖,从表面上难以被发现,必须要人工用铁锹和竹竿一点点探测才能发现。

    “这是我国南极内陆考察常年行驶的路线,从未发现该路段有如此大规模的冰裂隙发育。”望着远处被困的卡特雪地车,崔鹏惠眉头紧锁。按计划,这辆卡特雪地车将拖拽5个重型雪橇的考察物资,奔赴南极内陆开展考察,是昆仑站队名副其实的“主力车”。如果这辆卡特雪地车因为被困冰裂隙无法正常使用,将给本次南极内陆考察造成极大困难。


队员们正在察看冰裂隙

救援队兵分两路

    走进救援现场,队员们发现这辆卡特雪地车被卡在一条宽度超过1.5米、深不见底的冰裂隙中,雪地车下陷的一侧悬在裂隙中,另一侧被挡在实冰上,根本无法自行脱困。

    看到现场情况,崔鹏惠分析了救援卡特雪地车的难处:由于卡特雪地车自重达到22.6吨,体积非常大,我国南极考察常见的PB3000型雪地车根本拉不动。如果调用其他卡特雪地车牵引,牵引哪个位置合适?而且在雪地车被困冰裂隙的地点周围,发育有多条较大规模的冰裂隙,这将对雪地车的安全通行造成巨大威胁。

    救援被困卡特雪地车,探明冰裂隙分布情况是关键,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制订救援方案。于是,现场救援队果断地兵分两路,一路由李院生和孙波带领,纵向探测困住雪地车的冰裂隙;另一路由崔鹏惠带领,横向探测该区域冰裂隙。

    由于冰裂隙上覆盖着厚厚的积雪,走在雪地上很难看出差别,一旦踩空,后果不堪设想。在探测冰裂隙的过程中,经常发生救援队员踩空的情况,李院生就不小心踩空了,双膝陷入冰裂隙中。跟在他身后的孙波见状赶紧跑上前去拉他起来,可没想到他也掉了进去。幸好该冰裂隙不深,还有安全绳保护,两人先后爬了出来,又继续探冰。

    夜晚的南极冰盖上,狂风呼啸,大雪纷飞,许多救援队员的脸都被冻得铁青。可没有一个人退缩,在大家的努力下,冰裂隙逐一被探明。队员们用竹竿等物品标明了冰裂隙的走向和位置,为下一步救援工作奠定了基础。当队员们返回中山站时已是晚上11时许,第一天的救援工作暂时告一段落。

    今夜的中山站注定无眠。凌晨时分,曲探宙、李院生和孙波等考察队领导还在研究、商讨救援方案,进行具体部署;几名资深机械师正在勾画现场冰裂隙草图,努力找到拖拽雪地车的最佳位置……

俄方同行支招

    除了考察队全体队员积极参与救援被困雪地车外,俄罗斯同行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12月12日清晨,狂风骤起,一场大雪从天而降,这为救援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一大早,来自俄罗斯进步站的2名考察队员就加入了救援队伍。由于俄罗斯南极考察队之前有过雪地车被困冰裂隙的经历,这次他们被专程邀请来为救援队出谋划策。

    经过仔细勘察,俄方人员建议首先往雪地车后部的冰裂隙中填埋雪和硬冰,然后使用重型雪地车拖拽被困雪地车,同时被困雪地车开足马力向外倒车。这也与救援队之前的研判不谋而合。
要填满冰裂隙,首先需将冰裂隙周围的冰层刨开,形成一个下坡角度,再用PB3000型雪地车向冰裂隙里推雪才能完成。在刺骨的寒风中,救援人员迅速行动,队员们纷纷抡起手里的铁锹、镐头、铁钎等工具,并肩作战,猛击被困雪地车右后部的冰裂隙。幽蓝色的冰层异常坚硬,四处飞溅的冰碴打在队员们脸上生疼生疼的。

“只要车没事,辛苦也值得”

    安全是救援工作的关键,李院生、孙波在现场讲得最多的就是注意安全。每次有队员站在冰裂隙边上填埋雪和硬冰时,都有另一名队员在其身后用力拽着安全绳保护队友。有的队员救援心切,坚持想多干一会儿,这时就会有队友上前提醒:“累了就休息,大家轮着干。”李院生、孙波、崔鹏惠亲自上阵,用实际行动鼓舞着队员们的士气。

    为了让雪地车早点脱困,救援队员在雪地里一干就是6个多小时,唯一的休息时间是蹲在地上啃点饼干,喝瓶矿泉水,然后马上又接着干。凛冽的寒风早就穿透了队员们身上厚厚的防寒服,他们的双手也被冻得失去了知觉,但随着冰裂隙被积雪和冰块一点点填满,大家的干劲更足了。

    18时20分,冰裂隙终于被厚厚的雪堆填得严严实实。18时37分,一名俄罗斯机械师猛踩油门,重达50吨的俄罗斯雪地车向被困卡特雪地车的左后方用力拖拽,与此同时,卡特雪地车也轰起油门全力倒车。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冰裂隙中的卡特雪地车终于完好无损地成功脱困。现场响起阵阵热烈的欢呼声,队员们相互拥抱表示祝贺:“只要车没事了,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幸好是有惊无险。”崔鹏惠说:“这次雪地车被困事件,为我们以后的南极内陆考察积累了丰富经验。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相信我们会应对得更加从容自如。”孙波也感触颇深:“这次事件既体现出我们昆仑站队是一支团结向上、具有战斗力的队伍。同时,也为我们敲响了安全警钟,我们时刻都要牢记,安全第一是完成一切任务的根本前提,要把安全工作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雪地车向冰裂隙填雪                     记者 高 悦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