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龙”号南极科考实现多个“首次”(图)

发布时间:2014-05-19 浏览:7097 次

   日前,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高级工程师、“雪龙”号大洋考察队队长矫玉田与其团队圆满完成了南极科考任务,并返回青岛。昨日,矫玉田团队在中国海洋大学召开了记者见面会,介绍了本次科考的主要情况及工作进展。据了解,“雪龙”号历时160天,航程3.2万海里,首次完成环南极航行考察,并抵达南纬75度20分开展大洋科学考察;同时,该船还积极参与了包括救援俄罗斯“卡利斯基院士”号船在内的多项大型搜救活动,极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为中国由极地大国发展为极地强国作出贡献。

 
  完成首次环南极航行
 
  在见面会上,矫玉田和他的队员们依旧穿着他们科考时的队服,红色的服装虽然已经有些陈旧,但是鲜艳的颜色却将这些极地英雄衬得格外精神。矫玉田用富有磁性的声音向记者讲述着160天来的点滴故事。据矫玉田介绍,他与自己的大洋考察队在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学、地球物理、磷虾资源调查等方面展开大洋科考,完成南极半岛海域海洋环境综合考察重点站位33个。实现了首次环南极航行;首次在南极普里兹湾海域布放一套海洋潜标系统;首次在南极半岛开展海洋湍流的观测项目等多个“首次”。其中,“雪龙”号成功实现了中国极地科考的首次环南极航行当属最重要的成就。本航次“雪龙”号安全航行3万余海里,冰区航行2200余海里,航时约2400余小时,破冰13.3海里,破冰用时142小时,环南极航程约1.15万海里。
 
  此外,泰山站的建设是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的重中之重。该站的建设是我国极地考察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也必将进一步拓展我国南极考察的广度和深度,提升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战略空间,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矫玉田与记者一同观看了泰山站建设纪录片,当影片播放到中国南极泰山站正式开站的片段时,矫玉田的脸上浮现出了百感交集的模样。对于极地科考人员来说,泰山站是他们沥尽心血的结晶;对于中国南极科考事业来说,泰山站的建成标志着中国的南极科考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积极开展大型救援工作
 
  作为科考船的“雪龙”号,在执行考察任务期间还参与了多次大型搜救任务。在救援俄罗斯“卡利斯基院士”号船时,矫玉田身先士卒,带领着11名队员亲自下到冰面展开救援工作。“因为冰面不稳定,所以我们的直升飞机不敢降落在冰面,因此我们只能亲自下去。跳到冰面上说起来简单,但是我们都是冒着生命危险去做。下面的积雪有1米多厚,谁也不知道雪下面是冰还是海。刚跳下飞机,雪就没过了我的腰,幸好脚下是冰面,没有让我们沉到海中。”矫玉田的语言富有故事的魅力,让记者与他一同进入了救援的事件中。在如此险峻的情况下,矫玉田等12位科考队员用木板在冰面上搭建起了一个临时飞机场,供飞机停靠,最终成功营救出俄船上的52名乘客。“当时外国朋友都向我们伸出了大拇指。救援事件也让我们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后来我们去南美停靠的时候,很多游客都争相与我们合影。”矫玉田露出自豪的笑容。
 
  马航失踪客机MH370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雪龙”号义不容辞地参与了搜寻工作。据矫玉田介绍,雪龙”“ 号从接到搜寻命令后,用时65小时进入了疑似坠机海域进行搜寻任务。“疑似海域处于西风带,这个区域素有"魔鬼西风带"之称。船只进去都具有一定风险。但是当时我们也顾不了那么多,救人是我们唯一的念头。”矫玉田说。船上人员在疑似海域展开了连续7天24小时不间断的搜寻工作,截至与其他搜救船只完成交接工作,“雪龙”号共航行2660海里,总搜寻面积达11710平方海里。
 
  为发展极地强国作贡献
 
  “雪龙”号成功返航后,该船带回了大量浮游动物样本、陨石样本,并获得了121个站位的水深、温度数据;完成了约200公里长的路线冰雷达冰下地形探测,为我国全面认识南极周边海洋环境、地球物理场与地质构造、气候特征及其演变规律提供了帮助。南极科学考察水平的提高,无疑提高了我国在南极事务上的话语权。据了解,我国目前在南极科考领域已经位居世界前列,“雪龙”号本次圆满归国,更是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强大的科考实力。而“雪龙”号开展的大型搜救工作,则有效提升了我国的大国形象,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尤其是为我国在从极地大国发展到极地强国的道路上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报记者 尹为鉴 通讯员 呼双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