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越冬,就是在南极度过漫长的冬天。长城站的越冬队员,一般是在每年的12月,坐飞机先到南美洲的南端,然后搭乘智利空军的运输机到达乔治王岛。中山站的越冬队员,则是跟着我们的科考船一起到达,先度夏,然后越冬,直到第二次度夏科考工作结束后,一起乘科考船返回国内。
在南极,我国每年都有约30名考察队员分别在长城站、中山站执行越冬考察任务,其中预报中心在两站各有一位预报员参加越冬。到过南极的考察队员都知道,在那里执行越冬任务,不仅是对生理极限的挑战,也是一场严酷的心理考验。
室外工作辛苦
南极的冬天,环境极为恶劣。室外的严寒极易造成低温冻伤,而遇到强的天气系统,如暴风雪,还有中山站常遇到的高吹雪、下降风等,不仅人不可能在室外活动,就连我们的建筑看起来也快要被吹倒了。
清理积雪
如此环境下,在室外工作非常艰苦和危险。越冬队员每天要做4次气象观测工作,由2个人来承担完成。每次观测都要到较远处的观测场,走过去就要半小时,这一来一去随时都面临着危险,除了特别恶劣的天气,有时也会出现大范围的茫茫白雾,那时真的是伸手不见五指。
有时还会受局地的小天气系统影响,天气会突变。有一次考察队员在野外工作时,就突遇暴风雪,结果被困并与站区失去了联络,大家面对风雪束手无策。幸运的是风雪过去后,失联的队员安然无恙地回到站上。听极地室的老同事讲,因迷路被困时最好的方式就是原地避险,如果乱走情况只能是更加糟糕。
雪暴天气外出观测
登天线塔检修卫星天线
极夜黑暗中的痛苦
南极的冬天中,会有一段时间处在极夜环境下。越冬的队员们,尤其是在中山站的队员,所在纬度更高,经受黑夜的时间也更长。即使不工作,长期见不到太阳的生活,也会让人感到精神不振,更何况队员们还要在这种情况下从事艰巨的室外工作等。
据了解,在南极越冬有一个术语叫“越冬综合症”,主要是指队员会出现抑郁,焦虑、易怒,敌意,失眠,认知损伤,包括难以集中注意力和一些诸如发呆的症状。这些症状随时间的延长而加剧,在冬季中期达到顶峰,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睡眠问题、抑郁大概有六成多的几率,其次是注意力涣散、易怒占5成左右,还有精神失常会有百分之五的几率,这是根据美国历年的资料做出的总结。
极夜的雪坝
吹雪
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是自我解救。要尽量让自己的生物钟维持规律,按照时间来正常的作息。另外,要多和其他人交流,不能只局限在自己的世界里,有时一个悲观的情绪上来就可能会有蔓延开来。站区里也会经常组织队员们进行一些活动,比如摄影、运动比赛或小的聚餐等。但更重要的还是靠自己,过硬的心理素质是极地越冬队员们必备的心理品质。
手动钻孔-海冰厚度观测
冰厚达1.65米
漫长时间的历炼
伴随艰苦工作和极夜环境而来的抑郁和焦虑,不是越冬队员所要战胜的唯一“心魔”。在漫长的越冬时间里,孤独比焦虑更折磨人,许多人把在南极越冬比喻成为“住豪华监狱”。
极地室杨清华,曾两次参加南极越冬工作,他说越冬是一个从失落到低落,再到希望、期盼的过程。度夏队员们走了后,站区一下从热闹变得十分冷清,从几十人变得只剩十几人,突然就感到很失落。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黑夜又越来越多,感到十分孤单,心情更是低落。
室外工作
2002年中山站雪景
当极夜过去,太阳又从地平线上升起,队员们迎来了第一缕曙光,这也是希望之光,漫长的冬夜终于过去,白天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不知从何时开始,对于科考船到来的期盼越来越强烈,日子几乎都是数着过的。告别只有黑白两色的生活,回到祖国、回到家人和朋友身边。我国的南极队员们都是带着这样的美好希望和对南极事业的热爱,坚持完成越冬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