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首次北极联合科考 弥补我国历次北极考察区域不足

发布时间:2016-12-02 浏览:7891 次

中俄科考队员在甲板作业。

中俄科学家联合完成海水取样。

 

中俄首次联合科考人员合影。

  转载:大众网即墨12月1日讯(记者 胡成林)记者日前从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简称“海洋国家实验室”)获悉,随着俄罗斯“拉夫任捷耶夫院士”号远洋科考船驶入俄罗斯北极港口城市季克西,历时32天的中俄首次联合北极科考胜利落下帷幕。此次科考弥补了我国历次北极考察区域的不足,也填补了中俄两国北极科考历史的空白。 

  8月19日,中俄联合科考队从俄罗斯堪察加半岛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港口出发,经白令海峡进入北冰洋。8月25日至30日,科考队在楚科奇海进行调查。8月31日至9月17日,进入东西伯利亚海调查。9月20日,科考船驶入季克西港口,标志着中俄首次联合北极科考顺利完成。 

  据悉,中俄联合科考队共由31名科学家组成,其中中方队员11名,分别来自国家海洋局海洋一所、二所、三所、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大学和厦门大学六家单位。中方首席科学家由石学法研究员担任,俄方首席科学家由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太平洋海洋研究所副所长阿纳托利·阿斯塔霍夫教授担任。 

  此次科考历时32天,中转4个俄罗斯城市,跨越40个经度,穿越20个纬度,中俄科学家齐心协力,克服了海冰、仪器设备故障等不利因素,成功开展了海洋地质取样、海洋水文剖面观测、海洋光学观测、海洋化学采样及过滤、海洋底栖生物调查、海洋微型浮游生物调查等任务,完成海洋地质取样作业43站,海洋水文剖面观测37站,海洋光学观测40站,海洋化学采水及过滤作业43站,海洋底栖生物调查36站,海洋微微型浮游生物调查43站,累计完成了超过720小时的走航温室气体观测和气溶胶采样,最终超额完成了预定科考任务。 

  据专家介绍,此次科考收获了四大科考成果和突破:一是我国首次在楚科奇海陆架和东西伯利亚海区的地质调查,比较系统获得了海区沉积物和悬浮体等底质样品资料,石学法介绍说,二是我们还首次开展了跨越北太平洋—亚北极—北极地区的大范围、长距离、连续气溶胶和温室气体走航观测;三是首次获得了横跨楚科奇-东西伯利亚陆架并延伸至北冰洋深海等关键断面的色素和营养盐样品数据,以及镭、钋铅及碳氮氧等海水天然同位素样品;四是首次在东西伯利亚海开展微微型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组成与多样性和底栖生物群落研究,拓展了我国极地科考海洋生物的调查范围。 

  中俄联合科考队的中方首席科学家、海洋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主任、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石学法研究员说,本次科考使我们对北冰洋海洋环境的认识更加完整、全面、系统,弥补了我国历次北极考察区域的不足,同时也取得了多项新研究成果,获得了一些珍贵的一手数据、样品和资料,填补了中俄两国北极科考历史的空白。 

  记者调查了解到,海洋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确定了近十年“亚洲大陆边缘”的研究主题。 

  海洋国家实验室主任吴立新院士介绍说,海洋国家实验室正在与俄罗斯合作建立国际北极联合研究中心。实验室汇聚北极研究人才,依托海洋国家实验室深远海科考平台、高性能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等设施,围绕北极气候、环境及资源变化开展研究,打造全球北极协同创新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