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专家共商“三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1-15 浏览:8058 次

    本网讯(通讯员张保军)1月14日,“加强我国南极、北和青藏高原协同科学研究的建议”咨询项目启动会暨对地观测与导航前沿科技发展论坛在京召开。来自全国的5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其中包括近30位两院院士。校长窦贤康出席并作报告。

    活动由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主办,测绘遥感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和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协办。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院士致辞。

    李德仁院士做题为“从对地观测卫星到对地观测脑”主题报告。在报告中,李德仁首次提出“对地观测脑”的概念。“对地观测脑”是一种模拟脑内感知、认知过程的智能化对地观测系统,通过结合地球空间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及脑科学与认知科学等领域知识,在天基空间信息网络环境下集成测量、定标、目标感知与认知、服务用户为一体的一种实时智能对地观测系统。

    李德仁还指出,从对地观测卫星到对地观测脑是人工智能、脑认知和对地观测技术在大数据时代集成与融合的必然发展。同时,他提议建立互联网+空天信息实时服务系统,即一星多用、多星组网、多网融合的“对地观测脑”,实现天空地一体化协同的实时对地观测与服务。

    地理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杨元喜院士做题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综合PNT体系”的主题报告。他建议,我国科研工作者把眼光放在全球PNT无缝服务、海底丛林、敌意干扰环境下的PNT服务上,将自己打造成综合PNT建设者和服务者。

    窦贤康做题为“新型激光雷达研制及基于观测的中高层大气动力学研究”的专题报告。报告中,他介绍了课题组在自主研制的USTC中高层大气探测激光雷达以及基于该自主激光雷达观测的中高层大气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并对未来量子激光雷达的研制工作做了展望。

    测绘遥感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张良培教授做了题为“多源高分辨率遥感地学解译”的专题报告。报告中,他介绍了课题组在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地物要素提取,高光谱分辨率遥感精细地学解译和多源遥感融合及其资源环境监测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香港中文大学林珲教授做了题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环境遥感与模拟研究”的专题报告。报告中,他介绍了其课题组在珠江三角洲综合环境遥感逐步完善加快微波遥感研究,开展多源遥感数据融合,建立“星-地”一体化监测系统,开发基于网络的并集成地理数据库、地学过程模型、三维动态模拟的虚拟地理环境平台以支撑遥感数据的快速分析与环境变化模拟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袁运斌研究员做了题为“北斗/GNSS电离层效应与卫星精密信息处理研究及应用”的专题报告。报告中,他介绍了其课题组在北斗/GNSS全球电离层监测及延迟精确改正与模拟,空间高动态卫导航电离层监测及延迟精确改正,空间精密定位及北斗卫星太阳光压修正与精密定轨和卫星导航信息精密处理及系统综合测试一体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中山大学黎夏教授作专题报告做了题为“高精度全球未来100年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产品”的专题报告。报告中,他介绍了其课题组在高空间分辨率全球土地利用变化的模拟理论方法和产品以及地理模拟优化系统GeoSOS的开发等方面的取得的成果。

    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王泽民教授做了题为“三极科学研究现状分析”的专题报告。报告中,他从加强三级协同研究的意义,南极研究现状及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北极研究现状及待解决的科学问题,青藏高原研究现状及待解决的科学问题等方面对国内外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科学研究工作开展的现状进行广泛地调研,尤其是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深入分析。

    接着,为了充分发挥从事“三极”研究两院院士和相关专家的作用和智慧,凝练问题和研究方向,院士专家们还进行了积极深入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加强我国“三极”协同科学研究很有必要,分析了“三极”科学已有研究的进展,对未来我国“三极”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和突破点提出意见和建议。

    编辑:肖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