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飞行日记

发布时间:2020-01-15 浏览:5384 次

2020年1月3日星期五 晴

       今天是我人生第一次在雪鹰601上执行航空飞行任务,很期盼。早上早餐的时候特意少吃了一点,平时爱吃的的油条吃了半根,豆浆也只敢喝了半碗,打包了面包片和卤鸡蛋作为午餐。9点坐上了北极卡车,7公里到冰盖机场的路程经过了大坡、泥坑、深水潭,最后终于上了冰。加拿大的机长很绅士,把北极卡车副驾的位置让给了全队唯一的女生我,结果40分钟颠簸摇晃下来,机长在后厢晕车了。
       下了车直奔飞机,接受机长的安全培训,机长Bill很认真,打开舱门和安全窗的操作都让我亲自动手实操。培训之后等其他准备就绪,机舱内就断电,由飞机发动引擎开始供电。极地中心的李航博士是科研飞行的主控,国防科大的曹老师配合,他们俩照着起飞清单,一项一项的做各项科研设备的开机启动。飞机的螺旋桨转动起来之后,机舱内的噪音特别大,大家带上降噪耳机,用音频才能通话。机长交代,今天的飞行高度最高会有4300米,因为机舱内没有加压装置,舱内和舱外的温度和气压几乎相同,所以按照程序到达一定的高度会打开氧气,供我们吸氧。
       一切准备就绪,大概11点,飞机开始滑行,转了一个大弯,开始起飞。我都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看到窗外有小山头出现了,接着是一大条壮丽的冰间水道,我赶紧拿起手机从窗口拍照和录像。黑黑的水道在雪白的海冰上像劈开的一道闪电,看两岸吻合的直线条,这水道应该是风的作用吹开的,水道不远处的海冰中间还镶嵌着小冰山,冰山的表面因为融化作用已经高低不平。再飞了几分钟机长说到了中山站,过了中山站,雷达开始启动运行。进入冰盖之后就没有什么风景了,离冰面600米高,下面冰雪都是白茫茫一片,天也是白的,根本分不清天与地了。
       按照飞行测线的规划,应该是在15号测点开始进入4000米的高空,但飞到大概10号点的位置,机长就说因为云层太厚,有气流,而且飞机外面的天线出现结冰现象,需要爬升。虽然提高高度对冰雷达可能会造成影响,但为了飞行安全,我们也别无选择。GPS清楚的看到飞机的高度变化,3000,4000,5000米,我在4000米的时候已经试了一下吸氧管,不过没有用,想看看我能在多少米的时候有缺氧反应,飞机上升的很快,一下来到5000米,我开始觉得有点头晕恶心,心想估计是高反了。带上氧气管吸了几口就缓过来了,氧气吸进去只感觉凉丝丝的,吸一会就可以深呼吸了,报话机里李航笑着说,从来没觉得氧气这么甜。
       我们半个小时就要检查一下所有机器都在正常运转,有的是需要读数,有的是检查一下在运行。7个小时,2000千米的飞行比想象中要快,飞机上没有厕所,不敢喝水,打包的卤鸡蛋也犹豫了一下没吃,怕冷的吃了闹肚子,啃了两片面包保持胃里有东西就行。回程比去程的时间稍长,快到中山站的时候需要暂时关掉雷达设备,避免干扰高频通讯。飞机划过海冰区域,进入冰盖,平稳降落在冰盖机场。等引擎关闭,地面的机务已经准备好了,祝队和郭队都在机场迎接我们,队友们也已经开着装满油桶的车,等着给飞机加油。副机长Alan爬上飞机翅膀插上加油管,Bill在给深陷雪地的后轮铲雪,其他人在固定飞机机身。科研人员负责从飞机上下载数据。
       忙碌了1个小时左右,北极卡车带着第一批人回站。可惜没走多远,卡车就在雪地里跑偏了,很难回到道路中间,越偏的地方融雪越厉害,最后陷在路旁。我和俄罗斯的气象预报员Sergey下了车,还有祝队,呼叫队友从冰盖开履带车去拉我们。侯是二十年的老司机了,在履带车没到之前,他从后箱下来坐到驾驶室,想试一下把车开出来,他加大油门一下,车轮动了几下没有力,又试试往后倒车,倒了很远,终于偏回了道路中间,然后再往前开,没想到开了几步,居然再次陷在了道路中间。这次底盘被拖住了,只好原地等着队友来拖车。Sergey说,今天的气温非常高,是12年来同期地面温度最高的。好吧,我的第一次飞行遇上第一次雪地陷车,双喜临门!
       人生第一次航空飞行,总长2064千米,耗时6.5小时,最高海拔5284米。圆满完成任务!
     
 
 
 
 
 

作者简介

赵羲: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空间数据不确定性、海冰遥感、极地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