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秦岭站顶风斗雪,他在南极当了40多天“工地小工”

发布时间:2024-04-22 浏览:231 次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4月20日讯 中国第40次南极科考圆满完成任务,武汉大学4名科考队员分批次回到武汉。4月19日下午,长江日报记者在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见到张保军、耿通和褚馨德3位师生,他们于近日回到武汉大学。

张保军回到武汉大学。长江日报记者彭年 摄


自去年11月1日犁海出征前往南极,他们再次回到武汉已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很想念武汉大学,也很想念我的家人,尤其是我2岁10个月的女儿。”张保军副教授告诉记者,中国第五座南极科考站秦岭站的纬度比较高(南纬74.9°),卫星通信信号很差,时常一天只有2个小时有信号,有时想给家人发一条短信或语音,要等好几分钟才能发出去。接收信息也相当慢,“当我好不容易收到女儿的语音,听到她咿咿呀呀叫我爸爸,那一刻很想哭。”

张保军参与南极科考站秦岭站建设。


此次前往南极,张保军主要从事南极海平面变化监测、冰川变化监测等工作,还参与了秦岭站的建设。秦岭站的施工单位是中铁集团,但南极现场的施工人员有限,且建站工期紧、任务重,站上所有的考察队员都被动员参与了现场施工,因此,张保军笑称“当了40多天的‘工地小工’,学会了不少施工技能”。

张保军和队友合影,背后是中国第五座南极科考站秦岭站。


秦岭站填补了中国在南极罗斯海区域的考察空白,但秦岭站的建设绝非易事。张保军告诉记者,秦岭站位于南极的罗斯海恩克斯堡岛,而恩克斯堡岛位于南极洲下降风最强的地区之一,已知最大风速超过每秒45米。这里时常遭遇风吹雪天气,他们在站期间就多次经历了13级大风,雪被吹起来漫天急速飞舞,天地一片混沌,往往持续好几天才停歇。遇到这样的天气,张保军和队友们就只能待在临时搭建的驻地里了,这些由集装箱搭建的临时建筑挺立在风雪中,大风呼啸而过,房子不停抖动,人在里面根本睡不着。

张保军在南极。


最难的是外出上厕所,为了安全起见,只能两三人结伴出行,抓住拴在两座建筑物之间的绳索,小心翼翼往前移动。去厕所的时候因为顺着风向并不难走,但回来时逆风而行,根本直不起腰来,又因为看不清路,只能躬着身子,手脚并用爬回来。50多米长的距离得爬10多分钟。


张保军参与南极科考站秦岭站建设。


雪停风歇之后,他们走出驻地抓紧施工。张保军参与了秦岭站两个停机坪的施工,以及风能发电机的调试,还和队友们一起手持电钻在钢结构的1000多根檩条上打孔,为中铁的施工人员安装外墙板做准备,当他们做完这项工作,每个人的手腕都肿了。

“南极的工作虽然辛苦,但也很充实。”张保军告诉记者,天晴的时候,南极能见度非常好,即使很遥远的地方也如同近在咫尺。虽然这已是他第二次来南极,但南极海洋里淡蓝色的冰川仍然令他神往,寂静、空灵而又神秘。最令他兴奋的是,前往南极实地科考一趟,能让此前头脑中设想的一些问题得到验证,理论和实际完美结合了。


(长江日报记者汪洋 周劼 通讯员武柳青)

【编辑:邓腊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