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2月15日上午,在位于南极中山站东南近10公里处的内陆出发基地,9辆雪地车、29部雪橇一齐开动,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队昆仑站队25名队员正式出发。
中国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13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海洋科技创新大会上说,中国新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将于今年年底开建,计划历时两年多建造完成。这将是中国自行建造的首艘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冰岛驻华使馆8日在京共同举办中冰建交45周年招待会。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小川和冰岛前总统格里姆松出席。冰岛驻华大使司迪方在庆祝冰岛和中国建交45周年
为满足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长城站、中山站越冬后勤保障岗位工作需要,经国家海洋局批准,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极地中心”)面向社会,公开遴选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越冬后勤保障岗位队员。
近日,NASA在官网公布了一张南极洲最大冰架——拉森C冰架裂口的照片,该裂口长达70英里(约113千米),宽约300多英尺(约91米),深约0.33英里(约531米),令人触目惊心
“冰上卸货”一直以来都是南极科考字典里的关键词。由于每次科考队到达这里的时候天气状况和前方的冰情都较为复杂且容易突变,所以冰上卸货本身也具有很强的挑战性和难度。
随着俄罗斯“拉夫任捷耶夫院士”号远洋科考船驶入俄罗斯北极港口城市季克西,历时32天的中俄首次联合北极科考胜利落下帷幕。此次科考弥补了我国历次北极考察区域的不足,也填补了中俄两国北极科考历史的空白。
11月30日,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与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上海正式签署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建造合同。这标志着我国自行建造的首艘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进入实质性建造阶段。
新华社当地时间11月22日,搭载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队的“雪龙”号科考船航行至南纬45度附近的西风带边缘,科考队员在那里进行了海水的温度、盐度观测,这种观测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当地时间15日上午,搭载着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队的“雪龙”号极地科考船抵达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港,这标志着“雪龙”号完成了本次科考的第一航段任务。
经过7小时33分的飞行,中国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于当地时间11日9时14分由南极点顺利飞抵中山站,计划于近期开展国际合作任务。
当地时间11月10日,中国南极中山站紧急救治了印度南极巴拉提站一名受伤的考察队员。目前,该队员生命体征稳定,已经运离中山站,近日将回国进行后续治疗。
自英文刊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第五届编委会(首届国际化编委会)于2015年6月正式成立以来,在共同主编杨惠根研究员与Ian Allison院士领导下的编委会开始全面负责稿件处理与审阅工作。这不仅进一步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而且也推动国际专刊的策划和国内外约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