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8日,科技部万钢部长率团由智利赴南极长城科考站考察慰问。刘延东副总理2010年曾赴长城科考站慰问科考队员,万钢部长此行受刘副总理委托,向长城科考站科考队员表示亲切慰问和诚挚敬意。
继首次降落昆仑站后,当地时间1月17日12时07分(北京时间1月17日15时07分),我国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成功二次降落南极冰盖最高区域昆仑站,正式进入业务化应用阶段。
中国科考船“海洋六号”连日来正在南极海域进行多波束扫描,进而形成一幅南极海底三维地形地貌图。这是中国首次在南极海域开展大范围、全方位、立体式的海底地形地貌“摸底”建模工作。
1月14日,“加强我国南极、北和青藏高原协同科学研究的建议”咨询项目启动会暨对地观测与导航前沿科技发展论坛在京召开。来自全国的5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其中包括近30位两院院士。校长窦贤康出席并作报告。
这是一次历史性的降落。当地时间1月8日14时35分(北京时间1月8日17时35分),中国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成功降落在位于南极冰盖最高区域冰穹A、海拔超过4000米的昆仑站机场,并于当地时间19时50分成功从昆仑站起飞返航,实现了该类飞机世界上首次在此降落,在国际南极航空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向‘海洋六号’全体船员和队员问好,祝你们首航来南极考察顺利!” ——“向‘雪龙’号老大哥致敬!向南极考察旗舰船致意!” 这段对话发生在南纬62°22′25″西经58°39′26″——在世界尽头的南极海域,两艘中国科学考察船在这里胜利“会师”。
这是中国时隔26年再次开展以综合地质和地球物理调查为重点的国家专项南极科考调查,也是2017年新年到来之际,我国海洋科考的“地质首炮”。
12月31日电经过16天1260多公里的艰苦跋涉和沿途科考及保障作业,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内陆队——昆仑站队于当地时间30日13时(北京时间30日16时)抵达位于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西南方向约7.3公里处、海拔4087米的中国南极昆仑站。
南极半岛海域寒风呼啸,乌云低垂。“雪龙”船舯部甲板一片忙碌,在3名考察队员的共同努力下,CTD(温盐深仪)取样器顺利放入海中。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在南极半岛海域的作业全面展开。
12月20日,我国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以下简称“新船”)在江南造船厂切割车间完成第一块钢材点火切割,拉开了新船工程开工建造的序幕。根据建造计划,新船预计2019年建成,将与“雪龙”号极地考察船组成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队,极大提升我国极地海洋考察能力和极地考察运输保障能力。
12月16日,停泊在智利瓦尔帕莱索港口的“海洋六号”在解缆起航。在结束了大洋科考和深海资源考察活动后,中国科考船“海洋六号”12月16日晚从智利瓦尔帕莱索港起航,驶向南极,正式展开为期4个多月的南极科考活动。此次科考活动属于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活动的组成航次。
经过半个月的准备,第33次南极考察内陆昆仑站队在离中山站10公里的内陆冰盖出发基地集结完毕,于12月15日中山站时间上午10∶00准时出发。
当地时间12月15日,我国第一个海外陆地卫星接收站——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北极接收站(简称“北极站”),在瑞典基律纳通过现场验收并投入试运行。
当地时间12月15日上午,在位于南极中山站东南近10公里处的内陆出发基地,9辆雪地车、29部雪橇一齐开动,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队昆仑站队25名队员正式出发。